「此地十人 · 全国溯源设计沙龙」年度设计互动栏目,聚焦“此地设计师”,关注“在地设计文化”,旨在推动设计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栏目以座谈的形式,邀请成长或活跃于同一城市的十位业界领袖级设计人物,针对“泛设计行业”所关注之话题进行深度探讨与剖析,力求以其层层到肉、句句至骨的设计师炙热观点,形成最具影响的互动平台!

“过往设计以炫耀豪华的材料,复杂的工艺,高昂的投资从而制造话题为荣。现在我们更愿以简单的方式,节制的干预,适度的成本去解决复杂问题。”
在关天颀看来,当下的文明状态讲究的是“饰”可而止,这就需要设计师有新的审美方式和设计体验,要做“自然而然”的建造。设计应回到建筑真实、基本、不矫揉造作的建造方式,不能以主观形式为先,所有的动作后面必须有一个肯定的逻辑或者非形式主义的动机。
关天颀 空间进化建筑设计 创始人/首席设计师
彩虹石空间设计 创始人/首席设计师
“融合”是个很时髦的一个词,现在处处都在讲“融合”。“融合”应该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是主旋律,也是整个设计产业、行业、企业,乃至每个人所从事专业的客观现实需要。 谢 亮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徽州文化源远流长八百年,这些属于黑、白、灰的色调,无围墙的园林设计,广纳山川河流的理念,都在岁月的沉淀中烙印在人们的思想深处。源远流长的徽文化,始终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设计师们的创作。 王昭平 昭平·柏年设计机构创始人
“融”在设计中的运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理解:空间关系上的“融”,是景观、建筑与人的相融;时间上的“融”,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文化上的“融”,是民族、地域、跨国文化,甚至是人与自然的探讨与融合。 胡 迪 Q+空间设计集团创始人
“融”的面特别广,除了建筑,还可以从人性、情感和文化的链接里寻找“融”的点。“融”实际上是几种元素的结合,但是到最后一定是相通的,让人感觉到舒服的。 邹玲玲 合肥市建筑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秘书长
“融”是纯粹,是生活的本质,是交流,是沟通,是无边界。对于现代设计师来说,无边界设计在后疫情时代如何延伸,如何把环保、可持续的理念带到作品中来,如何把这个话题变成今后实践中的一部分,是每一个设计师的责任,也是这个话题背后更深的意义。 赵 琳 天璞软装艺术总监、此地十人合肥站学术主持
“融”更多是趋向差异化,为了让人在这个空间里更舒服,为了满足人与自然、人与空间的差异化需求。古与今、老与旧的碰撞,将是一种新的体验方式。 阮秀仓 阮秀仓设计事务所主理人、设计总监
每个人在空间里的感受不一样,“天”是精神世界或者文化,“地”是材料的在地性,“人”是人与自然万物。人有时需要内向性的、有禅意的空间;有时需要与户外产生关系,把体验感输出,这需要设计师结合自己的策略来考虑如何做设计。 张国辉 亘一设计研究室主理人
“真正的融合是对比”,现代设计的张力,来源于不同元素的对比融合,设计师应该思考如何以对比的方式实现真正的设计。 周胜兵 匡极设计主理人、创意负责人
以住宅项目为例,设计师在尽量扩展空间的同时,运用设计手法让窗户“消失”,让其与空间更好融合,又使得室内与室外空间联动,称为“融”。 刘晓飞 禾谷空间设计创始人、设计总监
设计不仅仅是一张图纸或者大量产品的堆砌,更重要的是设计感受,以及关于“融”的理解。设计师都希望把设计更多地融入自然,融入原始的、传统的文化以及城市的变迁。 葛翰林 AAD艾艺国际设计创始人、总设计师
“融”是一种共鸣,当设计师把“融”的运用做到极致,便能与拥有不同文化信仰的人都产生思想的共鸣。 夏 添 杭州尊道国际设计创始人
优秀的设计师,可以用光影和空间将两者融合,演绎出设计的神韵。基于对空间美学的追求和消费者的需求,米兰之窗打造出一樘看不见却靠得住的好窗,融合国际时尚和东方匠心,让窗隐于空间,成为缤纷的画框。 陈 涛 米兰之窗执行总裁
本次活动以“融”为主题,聚焦探索设计本质,通过大师的分享、设计师朋友们的融合和交流,让红星美凯龙以及品牌方对设计的潮流和趋势有更深的感悟以及理解。 蒋国栋 红星美凯龙政务区商场总经理
此地十人以精英设计师灵感交互,探寻未来空间更多美好。米兰之窗则关注设计趋势,不断探索光与建筑空间的微妙关系,利用光与影的交织,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用门窗设计还原家居空间之美。 涂元仓 合肥米兰之窗总经理
“融”是自然而然,“融”是比较,“融”是时代命题,我们把视线拉近,放到此时此地此刻,能看到三国旧地,吴楚文化、中原文化的融合;当我们把视线放远,看整个安徽,能够看到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合。 闫 虹 优居 | 设计进化总经理兼执行总编
策划团队 出品:优居|设计进化
监制:闫虹
统筹:朱倩仪
执行:陈思竹、蒋君丽
设计:吴贺
前端:张桐